《一分正念 消融十分憂懼》......正念的真正意涵
.
最近才開始看一部豪門後代爭產的劇,便收到以前的學生來信詢問同一議題。
早年剛開始教他時,還是個渾身冒火的叛逆年輕人,每一次在班上分享的時候,主角都是他那位冥頑不靈的父親。
一位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傳統工藝的師傅大家長、與對家族企業(品牌)有著新鮮展望的年輕長子,就在長與幼--故步自封與不切實際兩端逐漸磨合。
感謝歲月的神妙點化,幾年後再度回來上課的長子,已經體會到「冥頑不靈」其實是保有傳統珍貴技藝的關鍵素質,長子收拾起曾經促使他闖蕩江湖的無名之火,回到家中,輔佐父親所製作出來的「器皿」成為「工藝品」,那些杯盤壺碗不只是工具,還有老師傅的固執與忠貞所賦予在其中的神靈氣韻。
學生的父親過世了,臨終時交代他要平均分配家產給手足。眼下的情況是手足們急於要透過訴訟來趕緊賣掉父親的房產變現,只有長子想要保留父親辛苦一生的心血。
學生在手足們各種施壓下很沮喪,堅守父親城池的他其實已經有放棄的念頭,曾想乾脆分得家產後搬離傷心地,但又覺得他會因此而內疚自責。
.
.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心中的不平靜,得先找出造成不平靜的內在源頭。
所謂「內在源頭」指得是來自於自身內在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他人、或外境】,舉例而言,有人嗔罵於我而我受傷了,靠著反擊對方或者向旁人抱怨只能得到一時的快感,終究是無法拯救那個傷害的,真正究竟的療癒方法,要從「內觀」著手。
.
向內問自己,那個受傷的感覺是從自身內在的甚麼癥結點出現的?
是「自尊」、「愛的匱乏」、還是「生存恐懼」呢?
我怕自己失去甚麼呢?
找出內心的恐懼點,那麼繼續保持那份向內照看自己的清醒,明白恐懼是由自身而起,那麼就會有起碼的安心,因為已知道【「真正的威脅並不是來自於別人,從現在起,只要先搞定自己就好」】。
.
【那份「向內照看自己的清醒」就是所謂的「正念」。】
.
剛開始接觸佛法用語的時候,以為正念是指一些忠孝節義的正面價值觀,譬如慈悲呀菩提心呀等等心念,其實不然。
保持那份清醒的覺知,就是在正念之中。相反的,只要不夠清醒(未能在正念中),人們便會因為各自業力所生的無明遮障而只能看到自己所執著的面向,那麼各種惡念與負面情緒便會成為主宰者。
.
所以修行不論宗派都強調從「止」與「觀」來下功夫,就是希望培養出那個俯瞰者,那個可以保持清醒的覺知者。
.
因此「正念」並不是說要督促自己秉持正面價值觀來思考,它只是「惡念」的相對詞,而惡念只能存活在不清醒之中。
而當我們能一步步地練習內觀,便能更長時間地保持在清醒的覺知狀態/正念狀態,到時候,你是一位鳥瞰者,甚至不用去「消融」憂懼便能讓它消失,因為你已不在憂懼能存活的國度中。
.
圖:來自《天界聖諭牌卡》第10號牌「起因」
by 黃莉莉